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简介: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是一个涵盖性术语,覆盖了所有通信设备或应用软件:比如说,收音机、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卫星系统,等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服务和应用软件,例如视频会议和远程教学。此术语常常用在某个特定领域里,例如教育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健康保健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图书馆里的信息通信技术等等。而本研究所的核心研究领域既是这一领域。
根据国家及湖北省、宜昌市等各级政府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该研究所将面向宜昌市各级政府及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并结合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突出地区信息技术特色。首先,通过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发展一流的学科水平、构建一流的技术平台,实现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解决关键问题,发展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其次,将利用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研究开发、新技术宣传等工作,为信息技术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开展管理机制探索,为科研机构机制改革提供模板;开展教学工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高级人才培养提供基地。
该研究所将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按照“定位明确、整体规划、稳步推进、不断创新”的建设思路,以实验空间、技术体系、团队建设、人才队伍、对外合作、机制体制和文化建设等为工作重点,并确定开展如下研究方向:
1.新一代移动通信理论及技术
5G 是面向2020 年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将具有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能效,其无线覆盖性能、传输时延、系统安全和用户体验将得到显著的提高,且支持海量传感设备及机器与机器(M2M) 通信,是物联网的重要支撑。本学科以本院通信工程专业为支撑,在本专业教师在干扰协调、信道建模、信道估计、协作通信等研究基础上围绕未来5G标准,研究移动通信新理论及新技术,包括:
(1)研究大规模MIMO技术的信息论基础、复杂衰落环境下的信道建模理论、研究多小区环境下基于DOA的信道估计以及预编码技术
(2)研究3DMIMO技术的信息论基础,采用信道状态信息量化方法进行信道建模、研究快速信道估计方法,研究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技术
研究方向负责人:曾菊玲
主要成员:龚国强、覃琴、夏平、严朝军
2.智能视觉信息处理
方向以智能视觉图像信息处理为主线,以计算机视觉、机器视觉及图像处理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为驱动,结合自身水电特色背景及医疗研究条件的优势,开展多模态医学图像处理、智能视觉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及应用等研究方向。以视觉算法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相统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智能视觉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及应用
围绕智能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检测、单(多)目标跟踪、目标特征提取与表达、多目标轨迹融合、运动模型估计、跟踪错误检测、入侵检测、异常行为分析等主题开展研究,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鲁棒性目标表达,随机森林树与半监督学习相结合的长时间目标跟踪,基于尺度均衡策略的快速特定目标检测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多人脸目标跟踪,人眼检测与跟踪及在活体人脸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交互式跟踪技术的过鱼游泳轨迹提取,超市顾客运动轨迹提取与分析、基于异地人脸识别技术的社保认证系统、变电站安全操作视频监控系统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自行研制开发了千里眼智能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
(二)多模态医学图像处理
围绕多模态医学图像处理器官与组织的准确分割、高精度配准、有效融合等问题,从多模态医学图像处理的基本问题和模型着手,利用临床CT、MRI、PET、OCT等多模态医学影像建立多维可视化的数字化结构解剖模型,实现对器官及组织的各个参数的精确测量,增强医学影像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容错能力。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水平集模型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基于感兴趣点的最大互信息多模医学图像配准方法、基于多方向多尺度邻域距离分解的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方法。
研究方向负责人:徐光柱
主要成员:孙水发、崔文超、黄瑶、张虹、刘馨琼
3.智能化检测装备与技术
在基础理论方面:以电路与系统理论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载体,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与最新元器件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所在学校及学院其他学科群已有的优势资源,重点开展高速电路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智能控制及应用方向的研究。
在技术研发方面:研究智能互联仪器、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技术,光机电算一体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制造技术;针对工业4.0 等相关方向,进行相关仪器设备领域的创新技术研究,如使传统设备具备智能和互联功能,将传统仪器设备与移动应用结合等。
研究方向负责人:陈明
主要成员:彭文标、黄林、魏康林